公共空间,全民共有,理应公众共享。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集体意识缺失、法治观念淡薄、维护管理缺位等原因,造成乡村公共空间底数不清、权属不明、随意侵占等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本来应该是为公共大众服务的资源,却成了少部分人获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大量公有资产流失,对基层组织的公信力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群众“还公共空间于公众”的呼声日益强烈。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解放思想、系统谋划、把握关键、精准发力,明确治理范围和重点、统一治理尺度和原则、营造强大治理声势和氛围、健全治理体制和机制、强力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创造了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目前,徐州市下辖的邳州市通过治理,已增加补充耕地1.386万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增减挂钩1.112万亩,进入产权交易平台交易总额6.1亿元;沛县371个村(居)完成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收回被侵占的集体土地1.42万亩;睢宁县通过拆迁复垦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新增耕地1.6万亩;新沂市全面清理显失公平的合同,共清理出耕地1.8万亩、水面8900亩。
实践证明,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当前一项具有战略性、开创性的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在推进过程中,徐州市及下辖各县(市)区还把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进一步放大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综合效应。
一是大幅增加了农村集体收入。充分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使农村闲置低效的资源资产得到盘活利用,找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其中邳州市50个经济薄弱村年均增加集体收入20.03万元,部分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翻了2—3倍,不仅顺利摘掉“贫困帽子”,过去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实施的村内道路硬化等工程得以顺利实施,老百姓的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是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徐州市下辖各县(市)区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有效方式,用标准化的办法治理道路、河道、汪塘、集市、违章建筑等,有效解决农业“小散乱”、乡村“脏乱穷”问题,促进村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以公共空间治理常态化、生态环境整治长效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时圆满完成。
三是有效增强了群众主体意识。通过集体资产清理和依法分配,公共收益由过去的个人独占变为公众共享,确立了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的价值取向,有效引导和宣传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群众了公共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以党委、政府的公平公正“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群众参与公共空间治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乡风民俗得到有效净化。
四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过去,由于乡村公共空间疏于管理,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不稳定隐患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通过治理,清理出被挤占的大量公共资源,恢复完善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切实解决了公共空间乱象造成的直通人民心间的堵点,既平和了老百姓心中的怨气怒气,又提升了村“两委”的公信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一项全新的探索与实践,徐州市的成功经验高度契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价值,建议对徐州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成功经验,如算清“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笔账,“一条街、一条路、一条河、一个村”四个一示范样板,“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工作法等,进行深入挖掘、深层分析和深度提炼,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徐州样本”,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复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