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进入攻坚期,战鼓声声催人进。今年8月,全国政协将召开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为议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了筹备好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先后组织委员组成2个调研组踏上“征程”,选取脱贫攻坚主战场云南和甘肃两省开展巩固脱贫成果的专题调研。
全国政协委员们一直十分关注脱贫攻坚工作。行前,委员们专门到国务院扶贫办进行了专题对接和沟通,了解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情况,听取国家层面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和返贫方面的工作考虑和政策安排,也收集了不少甘肃、云南两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案例材料。
6月中旬,委员们带着问题和思考赶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开启了为期6天的调研之旅。
算好脱贫账走好致富路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精准脱贫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进村入户,走访调查,看看现在的贫困户还有哪些难题”,是调研组成员的一致想法。
调研第一天,调研组马不停蹄地前往位于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广袤的田野里,甘蔗正沐浴着阳光节节拔高,丰富多彩的文化墙,昭示着这个小县城近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户撒乡坪山村傈僳族村民麻四家,袅袅炊烟引着委员们来到厨房。厨房里虽是水泥地,却被女主人打扫得一尘不染,家里电磁炉、电冰箱等已经配备齐全,但烧水依然用煤炭起火,房梁上挂着的熏肉,靠着炭火的烟气丝丝入味。“习惯了这样烧水,有火家才旺。”女主人笑得有些腼腆。
据了解,几年前,麻四家还仅靠几亩水稻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如今大闺女嫁了人,家里的5亩地种植甘蔗年收入8000余元,此外靠着政府补助种了6亩烟叶、草果,养了10头黄牛。
“现在生活好得很,儿子也去昆明读大学啦。”麻四和爱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被问到一年总收入多少,麻四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还没算过的。”但“建档立卡户精准扶贫明白卡”为他家清楚地记录着,去年一年麻四一家年收入32748.99元,向县扶贫办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发展烤烟产业。种植烟草,收到云南烟草集团给予的种植烤烟指标3.5亩补贴1178.8元……
调研组成员边和麻四唠嗑,边动手算起账来。“麻四家脱贫稳稳的!”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效廉第一个算好账,一拍沙发把手笑着说,其他委员也频频点头。
隔壁施麻果家相比麻五家显得更“气派”些,小院打理得干净整洁。麻果的生活压力有些大,2个儿子都在上学,父母跟着自己住,还有一位盲人弟弟需要照顾。
刚进屋,记者就听见委员们连连夸赞施麻果“有头脑”“有思路”,原来,施麻果在草果地里偶然发现了一种名贵中草药“虫楼”,这种药材具有很好的消炎作用,一斤能卖到2000余元。施麻果在自家院里开辟出两亩地专门种植虫楼,去年一年就卖了七八斤。
听到北京来的“领导们”的称赞,施麻果乐得合不拢嘴,赶忙拉着委员们来到后院,指着一片空地说:“这片地我已经打理好了,开春准备撒上虫楼种子,多种些!”
“脱贫成果的巩固,关键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接地气的产业培育。农民想干什么?干什么能够稳定、持续地保障他的收入,这是巩固脱贫的关键一招。”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有感而发。
“现在的政策好,我在前年6月贷款了3万元买了虫楼种子,明年6月还,还免息。”施麻果的话引起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于革胜委员的兴趣,他一路上一直很关注农村小额贷款问题。
“小额贷款能帮助很多像麻果这样愿意干活且有能力的农村年轻人,政策还是要巩固一段时间,甚至要长期保持,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于革胜如是说。
脱贫要做足“业”字文章
贫困户中,像麻五、施麻果这样既有强烈的脱贫愿望、也有劳动能力,在政府帮扶下实现稳定脱贫的不在少数,但仍有一些因缺乏劳动力、因病因残等导致的深度贫困户让扶贫干部牵挂。
为改变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现状,德宏州瑞丽市户育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他们通过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户育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统筹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进公司,浓浓的百香果香味扑鼻而来。“这是公司引进实施的7个项目之一,目前整个各类项目资金达3194万元。”公司负责人边走边指着周围的果筐、山泉谷米等产品骄傲地说,这都是我们公司合作生产的。
“解决贫困问题,最终还是要靠龙头企业来带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大农业的对接。”烈日当空,委员们头戴草帽走在田间地头,虽汗流浃背,仍热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感。
“村民收入越多,才越有干劲。”公司负责人告诉调研组,“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创收难等基层困难和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和解决,第一年村民分红的16.4万已经发放到户。”
“真正脱贫,恐怕就要在‘业’字上做文章。一是产业,二是就业与保障。”张效廉说。
“要让农户学到真正的技术,这样他们才能不完全依赖公司,做到真脱贫、稳脱贫。合作股份不是一次投资无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注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续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副主任崔丽委员的话引得公司负责人的共鸣。
“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引进高端农业项目,人才是关键。”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刘均刚委员的一句话让瑞丽市扶贫办主任黄益来了精神,“走,这就带你们去看看扶贫‘明星’!”
地处瑞丽市西北部的勐秀乡户瓦村是一个景颇族聚居的边境贫困山村,村委会对面就是缅甸,仅有一条小河作为分界线。黄主任口中的“明星”段必清正在养鸡场记录着各个阶段鸡苗的生长情况。
据了解,户瓦村现有农户424户,以前主要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和养殖家禽、大牲畜为主。自从来了个“细皮嫩肉”的村官段必清,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思路——绿色生态鸡养殖。
一人富了不算富,2014年,段必清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村里也加大扶持力度,助力“村官鸡”做大做强。
“‘村官鸡’既带动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户瓦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和‘无钱办事’的难题,也让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提升了。”
说起创业路,段必清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原本在家里很少干活的城里娃创业伊始也拿起了锄头,和工人们一起填平了租来的山地,开辟出进入养鸡场的道路,自己砍竹子搭鸡舍,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他创业留下的“纪念品”。
临走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研究所所长朱水芳委员拉住段必清的手,“来,小伙子,我们合张影吧!都有创业经历,我知道你的不易啊。”其他委员也都纷纷过来“求合影”。
“小伙子不容易,脱贫攻坚需要这样有文化、有头脑、有闯劲的致富带头人!”委员们深深地被小段9年的艰辛创业历程所打动。
“这样的农村致富能人还比较紧缺,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对贫困人口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对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有重大意义。”德宏州扶贫办主任陈力说。
“懒汉”脱贫先“脱懒”
授人以鱼,三餐之食;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扶贫工作有难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贫困户本身缺乏主观能动性,存在着“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即使脱贫也是暂时的脱贫,所以说,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
“德宏州根据不同致贫原因统计数据,其中因病致贫788户,因缺乏技术致贫633户,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600户……”
来到德宏州的首场座谈会上,于革胜打断了州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在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这方面你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增强他们的技能和能力?如何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
面对层层追问,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也毫不含糊,“我们主要有这么几个措施。一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二是加大劳务输出,三是云南省开展了自强诚信感恩的专项行动,通过转移就业,提高他的劳动技能,比如说举办一些专题的培训。”
“你们说了那么多帮扶措施,有没有通过帮扶教育,真正唤醒了这些懒汉的具体案例?”率队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继续追问。
芒市一个驻村干部接过了话题,“我想起了刚下村入户时碰到这样一户人家,敲了半天门才开,一看人趴在地上醉得一塌糊涂。经驻村干部介绍才得知,户主有严重的酗酒恶习,酒后经常打骂家人。”
“当时看他家的房子都有些倾斜了。回来后我们找到他家的结对帮扶人,先帮这家申请了危房改造补贴,此后定期到他家走访,鼓励他参加‘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和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活动。一年后再去,他真的像变了个人,正在家门口做木工活,整个人都有活力了,家也经过整修焕然一新。”扶贫干部语气也加重了些,“这种案例对我们这些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也是莫大的鼓励啊。”
“我们希望听到更多贫困户这样的转变。”委员们表示。
说起“懒汉”,常年在扶贫一线“摸爬滚打”的陈力有些恨铁不成钢地激动:“帮扶单位购买种牛种羊,交由企业或合作社集中管理,贫困户全程不参与,到了年底坐等分红;小额扶贫信贷,钱不给贫困户,统一交由企业使用,贫困户定期‘领’利息;用于发展产业的财政资金,最终被买了商铺,每月将租金返还给贫困户……类似简单化‘分红式’扶贫我是见过的,这样绝对不行!要让贫困群众意识到,只有靠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脱贫攻坚不只是扶贫干部的事情,更是贫困户自己的事情,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使群众走上稳定脱贫的道路。”委员们表示。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能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没有为搬迁群众创造更为便利的就业、入学、看病就医的条件,群众的幸福指数是否提高了?这些都是委员们此次调研中特别关心和重点调研的问题。
从小生活在芒市轩岗乡筠竹园村的杨明方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成为一个“城里人”。走进他家,宽敞的小院足有100余平方米,进门右手边是他们的生活区,推拉玻璃门被擦得一尘不染。
杨明方原来不是没有想过要搬离村寨。地处深山区的筠竹园村生产生活条件实在是太艰难了:不仅地质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十分落后,连用电和饮水安全都难以保证,但怎么搬?搬哪里?搬了后生计有无着落?杨明方不敢多想。
随着国家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杨明方所在的村2017年春节前整体搬迁到邻近乡政府的安置点——轩岗乡红色新村。
据悉,云南省目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规模达99.5万人,其中包含新增的34.5万人、原纳入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65万人。目前全省共建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置房161260套,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入住。
“搬迁后和原来的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辜胜阻问。
“房子好了,娃娃上学条件也好了。”杨明方不假思索地说。杨明方读小学的女儿补充道:“现在的路平平的,离城里也近,想去就去。我们吃的用的也比原来好啦。”辜胜阻副主席笑着摸摸小女孩的头说:“将来你们的交往范围、眼界也都会更宽广。”
“搬迁解决了老百姓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如何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才是关键。”
“是啊,挪了穷窝,更得断了穷根。”
“加大产业帮扶才能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要加大对年轻人就业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认真“听课”的杨明方这时也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难处”:“搬过来好处虽多,但因为这边没地,种地、养牛还要回老宅子那里,每次走过去要两个多小时咧!”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贫困村的帮扶干部责任重大,必须要在实地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搬迁后续方案要跟上。如果易地搬迁后,产业配套跟得上,农户才能不再去理老宅子的一亩三分地。”马忠明委员表示。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有发展,解决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保障医疗问题也不容忽视啊。”刘均刚如是说。
“易地搬迁最怕急功近利,抑或简单冒进。只有因地、因户施策,才能助力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活力、更足动力啊。”于革胜回应道。
“热感受”后的“冷思考”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原因,德宏州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州内贫困现象依然存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长效巩固的基础还不牢固,遇到变故返贫的风险依然较大。脱贫摘帽与巩固脱贫成果两方面的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同步推进,一路上,委员们为此没少出谋划策。
贫困地区往往偏远,但即使偏远,调研过程中,村民们对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也都讲得头头是道。
对脱贫攻坚之热,委员们内心欣慰。但,“冷思考”才是委员们调研的重头戏。
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巩固成果和打赢战役同样重要,这是委员们和地方达成的共识。但落实到巩固脱贫成果中的具体问题,委员们又因专业领域不同,关注点各有侧重。
“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老百姓内心的担忧。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防止百姓“病根”变“穷根”,健康扶贫至关重要,这也是崔丽一路上最为关心的问题。
“大病致贫返贫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家庭的经济抗风险能力低,而医保大病报销以及大病救助有时不足以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保障。”崔丽提出,啃下因病致贫返贫这块“硬骨头”,治大病的同时更要防慢病,将“防病致贫”关口前移,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后备军”,长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崔丽认为,在逐步提升医保水平的同时,还应提升农村医疗水平,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化。
如果说健康扶身,那么教育扶的是心。提起脱贫攻坚,教育扶贫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之一。
教育扶贫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它融合了“扶智”“扶志”与“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教育扶贫是关键,能够最大限度消除贫困。把孩子培养出来,一个孩子就能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又能影响另一个家庭。”委员们表示。
“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将教育扶贫作为突破口,从思想和职业技能上,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措施,教育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一路调研下来,委员们见到、听到了很多德宏州的特色产业,比如咖啡、烟草、中草药等,但扶贫产业零星化、产业收益低效化让朱水芳看着“着急”。
“做强做大这样接地气的扶贫产业,可以考虑和一些大型企业合作。要为这样的特色产业做出长期规划,确保扶贫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发展。”
“巩固脱贫成果既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又要有‘绣花功’的耐心。”朱水芳感慨道。
调研组一路走来,脱贫攻坚的话题依然在继续,对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风险,委员们还有太多的牵挂,他们希望带着更多的问题和思考去到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会场……